近九成受访青年期待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|天天快看
2023-06-20 08:02:01来源:中国青年报

防治网暴 93.9%受访青年确认平台应守好第一道防线(副题)


(资料图)

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吴欣宇 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杨万淑 丁香雪钰

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,有效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正常网络秩序,根据刑法、刑事诉讼法、民法典、民事诉讼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规定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起草了《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[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],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3年6月25日。

对于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“惩治网暴20条”,有多少青年在关注?他们有哪些意见和期待?中国青年报社在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发布后的第一时间,通过专业调查平台对青年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,围绕防治网络暴力收集青年心声。

羞辱谩骂、信息骚扰、隐私泄露……如今,网络暴力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侵扰我们的生活,由此带来的影响从未断绝。日前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起草了《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,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对此,你关注了吗?

上周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(wenjuan.com),对100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61.8%的受访青年关注了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,其中23.3%已经提出了意见,还有35.5%的受访青年准备了解。88.1%的受访青年期待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。防治网络暴力,93.9%的受访青年认为平台应当守好第一道防线。

68.1%受访青年期待在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时,公安机关提供协助

今年5月,深圳25岁女孩骆亭安收到朋友转发来的一条视频,打开后发现,自己所说的话被人拼接、歪曲,这条视频的播放量已超过百万,评论区涌入了大量网络谩骂与攻击,这些言论也对她的生活造成了影响。然而当她愤怒地向生产该视频的自媒体公司发出律师函时,对方的态度却让她更为愤怒。“他们完全不在意,反正流量已经有了,真要走法律程序,他们只要下架视频再跟我道歉就没事了。但对我来说,诉讼程序太漫长了,光是出律师函就用了两天,其间我看着视频播放量从几千直接飙到百万。”

“我连维权的第一步要往哪里走都不知道。”福州的90后教师张魏璐表示,网暴往往是个愈演愈烈的过程,等到需要维权时,自己已经受到了很多伤害,“要花金钱、时间,这些成本都让维权变得很难”。

普通人面对网络暴力想要维权,存在哪些难点?调查中,近七成(69.6%)的受访青年表示在网络匿名情况下,难以找到网暴者,64.2%的受访青年指出耗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极高,55.3%的受访青年认为收集证据难,52.7%的受访青年指出立案难,诉讼程序不畅通。

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小曼说,通过网络实施的辱骂、诽谤等行为通常属于自诉案件,需要受害者自己收集证据。但在网络上,搜集证据非常困难,不少被网暴者在寻求法律帮助时,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无法获得施暴者的真实姓名。

近日,在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起草的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中指出,畅通诉讼程序,及时提供有效法律救济。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还提到,落实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法律规定,加强立案监督工作。调查中,68.1%的受访青年期待在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时,公安机关提供协助,66.1%的受访青年期待加强立案监督工作,应该立案的及时立案。

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比如很多信息会被删除或者没有办法搜集到,如果公安机关可以协助取证,一是能更迅速地掌握信息,二是能起到威慑作用。”就读于某高校新闻学专业的研一学生王芷青说。

李小曼表示,法律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惩处力度,还在于惩处的及时性和不可逃避性。她认为,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意义重大,比如明确了对未成年人、残疾人等群体的保护,强调了平台的责任,也对网络暴力的行为表现、社会危害、法律救济等方面予以确认,对立案难、取证难、公诉难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破解途径,是惩治网络暴力道路上的关键一步。

88.1%受访青年希望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

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中指出,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,实施侮辱、诽谤犯罪,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,应当提起公诉。对于网络侮辱、诽谤是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,应当综合侵害对象、动机目的、行为方式、信息传播范围、危害后果等因素作出判定。调查中,88.1%的受访青年期待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。

王芷青认为,公诉的方式体现了惩治网络暴力的力度,“网络暴力虽然很多发生在虚拟世界,但确实会影响到普通公民的生活,甚至可能会危害社会秩序,需要在法律层面被重视。”

“这份文件是对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一个指引,也是对人民群众的一次教育。”在广东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江大桥(化名)认为,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中关于提起公诉的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受害者和相关机关,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惩治网络暴力,“也体现出对惩治网络暴力行为的重视”。

骆亭安也非常期待对更多严重网暴行为提起公诉,“我觉得很多网络暴力受害者,可能因为诉讼流程繁琐、周期长而放弃维权,如果提起公诉的时效性更强一些,比如开设网络暴力的专门通道,可以让更多的人在被网暴时能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。”

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中指出,网络暴力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,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。调查中,88.7%的受访青年期待以公益诉讼方式,维护社会公共利益。

对于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中提到的几大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,受访青年期待严惩网络侮辱(84.9%)、网络诽谤(74.1%)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(64.0%)等行为。此外还有:线下滋扰行为(44.4%)、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的恶意营销炒作行为(41.6%)等。

骆亭安表示,“线下滋扰”是她最不能忍受的行为,“比起网上的恶评和骚扰性的私信,我觉得更可怕的还是网络暴力会影响到我的工作甚至家人,这让我更无法接受。”

“我觉得这些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独发生的,而是在一个链条上相互关联或同时发生的。”王芷青说,她最期待严惩“线下滋扰”和“网络诽谤”行为。

93.9%受访青年认为平台应守好防治网暴第一道防线

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表示,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成本极低,导致控制后续传播的成本很高。“比如我们在网络上发了一篇文章或一张图片,想要撤回来,但也许别人已经截屏或在其他渠道传播了。所以针对网络暴力要有事先的防范措施,这离不开平台的参与”。

调查显示,防治网络暴力,93.9%的受访青年认为平台应当守好第一道防线。74.1%的受访青年期待对平台为追逐流量的推波助澜行为,依法追究责任。

“我认为要对平台有更多规范。”张魏璐表示,很多时候平台为了流量罔顾用户的合法权益,“虽然有些视频涉及网络暴力,但因为流量数据太好了,即便很多人投诉举报,平台也不会轻易把视频下架”。

刘德良认为,平台应该承担事先审查的义务,及时发现一些侵权信息,“治理网络暴力要遵循既要打击、也要防范的思路”。

江大桥认为,平台首先要对信息进行审核,比如涉及黄色、暴力和个人隐私的信息绝对要禁止;其次,对一些涉嫌引发争议的信息,平台应提前介入。

“我觉得现在平台的管理也在不断完善,比如对一些关键词的屏蔽和预警,或者是对某些账号的封禁。”骆亭安说,尽管视频的传播对她造成了一定影响,但某天当她再次打开评论区时,竟然发现一些不好的评论明显减少了,“好像是平台进行了识别和屏蔽”。

调查中,78.9%的受访青年认为平台应对舆情进行实时监测,建立网暴相关舆情的应急举报机制,64.0%的受访青年建议强化实名机制,让违规账号可惩处可追踪。受访青年认为平台应承担的责任还有:为网民提供投诉或者举报渠道(62.6%),建立网暴预警预防机制,加强内容识别预警(62.0%)等。

刘德良认为,《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中,针对维权难的各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破解途径,为我国依法治理网络暴力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依据。但在落实过程中也要避免被滥用,要注意不能把网络暴力的概念随便扩大,不能把社会公众正常的舆论监督和批评都视为网络暴力。

除了平台责任,王芷青认为也应该给予网暴受害者更多心理疏导,“比如设立专门的心理门诊,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抚和治疗等”。

受访青年中,00后占20.3%,95后占19.8%,90后占34.2%,85后占15.0%,80后占10.7%。一线城市的占38.8%,二线城市的占37.7%,三四线城市的占18.6%,县城或城镇的占3.3%,农村的占1.6%。

标签:

最后一页
当前简讯:黄晓明官宣喜讯!爱人身份曝光后,Angelababy沉默了...

精彩推荐

资讯News

  • 聚焦Policy